《做工的人》读后感,2023年7月22日读完,用时3天闲暇时
一次偶然的机会关注到此书。
平时关注有书评类公众号,上周看到了关于本书的一些相关介绍,顿时引起了我的强大兴趣。随后从当当网直接买了一本,到货后,这两天花了点时间看完了。在阅读此书的中途,多次感慨万千,难以抑制感情,很多话语涌上心头,有感而发。
忆
我是农村的孩子。
多年前,在初中时,我时常在暑假期间,到爸爸工作的城市,算是看看外面的世界,也趁此机会帮个小忙,不至于俩月都憋在家里无所事事。
这些体验对我影响是蛮大的,多是积极的激励,也算得上是我人生路上的重要转折点。
小学至初一期间,我是不咋学习的,虽然算不上顽固的坏孩子,但是对学习却不是很上心的。那时,我家乡的孩子多半对于上学的意义不知所然,也不谈努力学习的激情奋斗了。
我发生变化的是上初二前的暑假,为了帮助家里补贴一些家用,我在这年去工地的时候,在我一个亲戚的手下干起了一些杂工。虽说是给工钱的,但更多的是对我家的帮衬,这么小身板的我也帮不了多大的忙不是嘛。
说来奇怪,工地上与父母辈相仿年龄的叔叔们可能是人数最多的,但是二十多岁出头的年轻小伙子也占据了大量的人头。他们多数是初中未毕业便辍学外出打工的,那时的家乡多数小孩都是这样,也不觉得上学有何用处,只想快点出去做工,赚点可以自己随意支配的钱,满足一回任性的自己。他们多数是在年末过年时才回到老家,大都染着头发,说着有点家乡味道的普通话,抽着烟,很是气派,乡里的小孩对此也都很是追捧。更有甚者,能够在外出打工2年后带回来一个年轻的姑娘,也有的是怀孕了的,乡里的一些婶婶阿姨多带着一些夸赞的声音去述说着这位小伙的故事。有些农村的事情和思想是你所不能理解的。
工地上的年轻小伙子富有精力,白天在工地干活时,我是喜欢和他们一起的,他们话多,有趣,相处时不觉得寂寞,他们时常会跟我分享很多有趣的故事。夏天热,用水需求量很大,叔叔们大都随身带着一个能有3升左右的大杯子去场地干活;年轻人喜欢喝冰水,上工时从工地的小卖部先拿一瓶冰镇的1.5升左右大瓶的矿泉水,有时这些水不够时,我便充当起了跑腿,跑一会,玩一会,带回水再和他们聊会天,一天也就这样过去了。
到了晚上时又是另一番场景,一般在白天干完活后,我最快乐的时光往往是跟着他们一起去闹市区溜达玩耍,我出去的机会不多,又十分好奇外面城市的五彩缤纷,因此,能够有机会跟着他们一起去感受夜晚城市的繁华,是我很高兴的事。有的工地距离街区近,有的偏僻,年轻人不在乎这些,他们会有一些司机师傅的联系方式,每次想去外面时,洗完澡,简单打扮下,提前打个电话给师傅,然后就风风光光的去热闹的地方了,不过,他们多数是跑去网吧上网。无论去哪里,跟着他们总可以免费蹭吃蹭喝,他们也都当我是小孩子,带我玩的也有分寸。有谈对象的,也有网恋的,那时在工地宿舍都睡在一间房,洗漱完到睡着时,都能一直听见小伙子和姑娘在电话里的甜言蜜语。有时候,工头会给整个电视机看,算是条件好一点的,无聊时还能看点新鲜的东西。下工后从食堂打包一份饭菜当做晚饭,再从小卖部3块钱买瓶啤酒带着一起回宿舍,之后再拿着攒着的几个瓶子还能再换一瓶喝,我也是那时喜欢上喝啤酒的,接着先洗个澡,回来吹着空调吃着菜喝着酒看着电视,别提多舒服了。更多的时候是晚饭洗漱之后,沿着工地外围和他们一起散步聊天,感受这个城市的夜色,听着他们畅谈对未来的期盼,也是令人兴奋的事情。我记得那时大家印象里是没有谈及过买房子这个事情的。
农民工这个词我是不喜欢的,你似乎总能在这个词中品出歧视的味道。
大一点的工地会分为一期、二期、三期等等。我一般接触过的多是涉及到有二期的,有时一期和二期施工进度会相差很多,有的一期已经交付给业主并且入住了,有的二期还在紧锣密鼓的施工中。有这样的情况是,工地宿舍和二期施工地会隔着一期的片区,这时我们多数是穿着自己的工服,每人拿着背着一些要用到的工具,对于其他工具大多都存放在工地的仓库中。我们从一期的一角中穿梭而过,也时常会碰到一些小区的业主,我们是不相识的也不会去搭话的,更多的是通过眼神交流,我那时会感受到他们一些异样的眼神。那时农村的孩子多数是自卑的,总觉得会有些丢人之类的想法。有时包工头会开着车过来,带我们下馆子之类的,坐在车里的时候就看着外面这些,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虚荣心也好,自尊心也罢。
工地的工作大都从普工做起,然后是熟练的大工,能成为独当一面的师傅。有能力的人会尝试去包工,所谓的包工头,带着手下一些乡里的兄弟一起干工程,视行情好的情况也能小赚一笔,不过,大都是辛苦钱,很难在往上走更高了。
我见过有做包工头上面一层的材料总包的,前期投入很大,一般都是百万水平,也有俩人一起合作的,行情好的时候,一次就能大赚一笔。但是,回款周期较长,受整体风险影响。我知道的这位就是因为某一地产商暴雷导致工程整体进度中断,前期投入全部打水漂,资金无法回笼,材料费用拖欠,最终被强制执行为老赖。底下的人赚钱很难,走错一步就很难回头了。
在工地工作的人多是无职业工作的一类,包括一些农村出来的体力农民,不愿进厂的青年,一些年龄大一点不再被雇佣的师傅,一些干生意失败的,都算的上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至少只靠出卖体力劳动是有报酬的。
书
在阅读此书的时,对于一些片段或多或少能勾起一些与之类似的场景回忆。
书中详尽的一些痛苦和艰难不敢苟同,但这也显得不那么重要,毕竟生活的压力和底层人生活所面临的困苦也是难以想象的。
想到看《人类简史》中说的一段内容,记忆尤为深刻。人类文明发展到如今这般现代化,但是对于人和动物的仁慈却不见得有所改善,看似现代化的社会,来自对底层人民的剥削和千百年前相比并无根本不同,对于畜牧业的养殖厂中,鸡呀猪呀牛呀,多数都活在无法转身的逼仄围栏里,直到被宰杀。现代化机器管理下,我们对于动物的养殖毫无人性进步可言。
这番言论,理性的说有点空中楼阁,脱离现实,充满理性化。只不过,每当面对现实的无奈之时,脑中总会浮现这些文字。
回到书本内容,作者作为工地监工,具有天然的优势——去了解熟悉不同工种的工作运作模式,以及他们的生活模式。这给了他观察这些人群的机会,而作者做的便是如实的把他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呈现纸上,工地的故事足够丰富而精彩,每个人的背后都是一本厚厚的酸甜苦辣,无需过多渲染,这足以打动读者。
说到这,话就莫名的多了起来,我总会想起国内各类影视剧和综艺的拙劣模仿,令人感到深深的不适。我不知道这是编剧极尽所能的去设想了底层人民生活的状态,写出来的故事还是如此浮夸,所谓,我已经想象着那些人们的贫穷生活,但是,也只是你想想罢了。我时常在想,他们哪怕是去实地体验下农民种庄稼也好,工人打工也好,你就带入角色一起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也足以写出打动人的故事了,因为,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如此精彩。我甚至觉得,如果让你拍摄一个职场小员工也好,你就像拍记录片一样就可以了。
现代社会带来的浮躁,快节奏的生活,金钱至上的最求。使得静心去深入角色之中打磨剧本显得那么困难,时间和精力成本变的奢侈,你躁动的内心难以允许,追求快速回报的资本难以允许。
作为描述台湾地区的背景,生活习惯和政策法规与内地还是有些许不同的。我自始至终不觉得内地工人的生活状态会如作者书中描述的这般,如台湾工人那种无力和艰难。真实的说,一方面应该是作者展现的一些故事都是一些较为突出的代表,泥工、焊工、阿钦兄弟俩、阿姊阿妹、工地拾荒者、看板人、外劳等,他们的故事足够动人,他们的生活让人心生怜悯,但又无能为力。根据他们的情况不同,每个人所面临的的处境也是愈发不同,年龄大的更为弱势,所能从事工作越是有限,身体有受伤残疾的也更为艰难,外劳工作者则更为无奈,看着这些故事我内心五味杂陈,不知说些什么。
我想,于我来说,我阅历尚浅,未经太多社会苦难,国家和父母已帮我担起了较多苦。我所接触的人和事算得上是幸福的,我活在美好的世界,我未曾见到的也并不代表他们的不存在。我推荐去阅读一次这本书,让你了解我们身边的这个群体的模样,或许能够给你带来一丝思考,能够留下一点熟悉他们的印象也算有所收获了。犹如作者描述的那般,写此书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么一个群体的存在,期望能够得到大家的关注,并以此能够给这个群体带来一丝的有益的改变,也算是非常有意义了。大多时,对于悲惨的故事我们报以同情,对于不好的事情我们报以批评,对于美好的生活我们报以羡慕,有时如过眼云烟,情绪的波动在大脑中停留的时间非常短暂。
我觉得无论如何,他们也好我们也好,作为个体,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仅此而已。世界之大,每个人的故事都不尽相同,未经他人事,不知他人苦。能够给予每个人尊重,无关我们的阶层和能力;尽自己所能付出,无关多少,雨水可化作江河;去学习去提升自己,无论聪明与否,有进步就好。心中埋下的种子也会慢慢发芽,会有开花结果的那一天。爱自己爱父母爱他人,我们都在努力的去爱这个世界。
如实托付的生命故事,报以承接的悲悯温情。可以忽略,可以遗忘,他们就在那里,每一天挣扎,每一天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