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怦然心动》观后感,不得不说好的电影真是一剂良药。豆瓣评分:9.1
看着故事以男女主角一起在门口庭院里种下那曾经内心深处的梧桐树后,故事完美结束。
我看着职员表缓缓滑出,思考良久,不忍点击关闭按钮来结束这如此短暂而美好的时光。
真是一部温馨并值得反复观赏的超棒电影。
我不禁感慨在如今才观看这如此美好的电影,实在是一种可惜。
借着下午看书的种种心情,这种感觉尤为强烈。
我想,如果这本书我在早几年看到,这部电影我在早几年看到,我是否会更早的明白一些道理,而会做的更好,至少不至于现在的我回忆起时是有些后悔的心情在里面的。只是别让自己成为那个在该明白的年纪如此迷茫,而在明白的时候后悔吧。
对于一部描述小学至初中的这个懵懂年纪的爱情电影,我觉得可能更多是描述少男少女对于异性的一种启蒙。这种情感是如此的纯洁和干净,不由让人深深怀念。
但这时,我们对于喜欢的认知也是粗浅的认识,或是朦胧的。犹如女主对于男主第一次搬家到来为邻居的见面,清晰的意识便是对男主眼睛清澈而明亮的美丽,是这种喜欢,一见钟情的喜欢。这便成为女主日日思念的来源,其实也是如此的简单,没有什么复杂的逻辑,包括后来男主对女主的思念,这种来自内心的萌动是最真实的感受,而这部电影也正是给人以这种美好的感受。没有任何杂质,如此纯净。
首先,对于这部电影应该有个基本的感受。
如果只是受别人语言左右自己,一味的附和,逃避自己真实的内心,这是令人惋惜且难受的。
从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一开始女主对于男主的好感,至少我觉得男主也是有一丝好感的,但因为身边人的表面看法,把一个美丽的女孩描绘成令人厌恶的角色。而作为认同战线统一,男主表现出各种逃避、厌恶等让人觉得很是可气。而发生了砍树事件、鸡蛋事件后,女主对男主的感情消失殆尽,直至讨厌。有些人有些事在我们不了解的前提下,真的是没有资格去评价。
砍树事件:得益于来自父亲对绘画的解析,女主每天爬到梧桐树梢感受每块拼图在一个整体面上组合的美丽,我很是喜欢女主这种爽朗的性格。当工人们决定要砍掉这颗她心目中世间的一颗树时,我想也不难理解她如此反抗的原因了。她哭喊着向男主的求救,即使是精神上的一丝支持,但最终也只是换回一个不屑。
鸡蛋事件:通过参加学校创意比赛,以见证一只鸡的诞生而获得第一名,从而收获对来自鸡的喜爱,这种感情是不同的。在每天照顾小鸡并长大下蛋,女主怀着种种心情送于男主邻居,而最终却获知每次她的鸡蛋都被当做垃圾扔掉的心情,原因吗,有来自自以为是的自大偏见,也有来自于男主父母的偏见,不干净不卫生呀之类的,这时他确实是懦弱的。
说到家庭包括父母这个角色,相信观众大多是来自对女主这个美好家庭的羡慕,体贴并很是理解的关系,尤其对于梧桐树被砍后,父亲画了一幅梧桐树安慰女儿,填补了内心的伤痕,我很开心女主有个这样的父亲是美好幸福的。而对于男主父亲的这个角色几乎相当于反派的角色存在,实在是令人厌恶。有句话说的没错,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在两家最终相聚一起聚餐的谈话,言语间无不透漏着父亲的偏见,但我们也可以感觉到父亲的悲凉。谈及音乐时,嘴角的表情,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而对于电影后半段,则是男主对自我内心的接受。
他开始遵循自己的内心,他也开始怀疑来自他人的只言片语的评价。
他甚至对于女主的冷淡开始慌乱,直到他直视自己的内心并说出“我喜欢她”。
从开始的隐藏到慢慢坦露但也会有些掩饰到最后光明正大的明示自己。
他最终是成长了。
对于内在和外在,我想这也是本剧的核心观点,从女主开始反思自己是否清楚这个人的内在品质,而只是因为外表而喜欢,有些人是那种表面礼节,内心虚荣自大,遇事不反思而从别人身上找理由。
青春的悸动是如此的美好,这是最好的年纪,也是最美的年纪。
人的品质正来自于其内心,了解一个人的内在远大于外在,而这也正是很多人所不擅长的。
最后,我想引用剧中的一句话作为结语,送给各位,也送给自己。
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
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
诗人万千种,浮云莫去求。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