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夺冠》观后感。豆瓣评分:7.3
之前电影上映的时候就一直想去电影院看,无奈,拖了很久,最终是在b站观看的,不过我觉得这种方式也是很不错的,一个人安安静静的仔细品一部不错的电影,也是会引发很多不同的思考,品味不一样的感悟。
处于对导演陈可辛拍摄文艺片的水平,我对这部讲述中国女排的纪录片还是抱有很大期待的。前前后后已经了解到了不少关于电影本身的评价和概括,总体来说是很值得看的一部电影。
碍于我这强迫症行为,晚饭后,在卧室准备好茶水和零食,观影台灯开启等一切准备就绪,接下来就是满怀期待的观看了。我看电影都是一口气看完,而且不容打扰,不然会贼难受。
说回电影本身,几句话概括就是:中国穷,中国人缺乏自信,老一辈很多人勇敢无畏拼搏但也付出了太多太多,郎平,女排精神。
按着电影脉络走下去。
第一幕,上世纪80年代的气息,贫苦的训练环境和简陋的设施,而同一时期的美国已经开启了电脑辅助训练等高科技硬件水平支持,而我们全国也没有几台,差距之大。印象最深的就是教练说的一句话——拼命。“拼命”二字就是他们那一辈的答案,我们没有先进的软硬件条件,甚至吃饱饭都相当不容易,而我们也却没有退缩,我们始终坚信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人也可以做到。无数次看到老一辈在一穷二白的年代,用拼搏和意志战胜了无数不可能,实现了令人敬佩和震惊的成就,我不禁潸然泪下,充满敬意。
而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们所缺乏的,我很是惭愧,在衣食无忧的年代却做不到了他们饭都吃不饱时所能达到的成就。
当时的中国太需要胜利了,大家被欺负的太久了,中国人缺乏自信,我们需要证明自己,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对比赛胜利看的如此之重。我犹记得郎平在数年之后返回中国女排执教时所说的话——以前的苦就让我们背吧,你们需要享受比赛。
第二幕,是对陪练(之后的女排教练)陈忠和与郎平这两个角色印象深刻。在全员女性的团队里一个男生会显得很突兀,不过,在之后的训练中他也理解了女排并和她们一直走到了最后,这种友谊是伟大的,而他与郎平的友谊又是更为深刻的。直到最后他成为中国女排教练,而郎平成为美国女排教练,这场世纪比赛也是深深的牵动人心。印象最深的就是,2008年在中国主场,郎平带领的美国女排赢了中国队后,全场粉丝对郎平的那种眼神和愤怒以及各种谩骂,我是深表痛惜。我只觉得当时的中国人是多么的不成熟,而郎平又是多么的无奈呢,他希望中国队能赢,而作为职业教练她有必须带领美国队赢,无奈的是她也有这个实力,但胜利后的悲伤和难过却是留给她一个人的,她很难开心的起来。同样的陈忠和也只能苦笑着说——有个好处就是虽然我们输了,但是他们却把责任归结于你身上,我倒一身轻松了。
第三幕,新一代女排对女排精神的缺失。有人为了父母,有人为了荣誉,有人为了金钱,她们很多人很自我,他们很多人吃不了那么多苦。对于源自内心兴趣并能全力以赴拼搏的人少了许多,他们中大多数人甚至不知道为了什么而打球。郎平回归,带领国家队改革,团队现代化建设等,她也在一直帮助新生代找寻“女排精神”,包括更合理的训练方式。最后大家突破自我,明白了自己比赛的意义以及女排精神,最终在与巴西队决战时取得了难忘的胜利。
他们收获了珍贵的友谊,理解了团队合作,明确了方向。
最后,郎平在颁奖仪式上打通了陈忠和的电话,电话里传来了嘹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